為害癥狀:主要侵害幼苗或成株期葉片,花期前后雨多或濕度大時,病斑背面生有灰色霉層,病葉轉黃變褐而干枯。葉片被再次侵染的,出現褪綠小斑點,后逐漸變為褐色斑點,背面也生有霉層。
發病規律: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殘體上或在種子上越冬。種子上附著的卵孢子是最主要的初侵染來源,病殘體上的卵孢子侵染的機會較少,病苗則是再侵染源。發病的適宜溫度是20~22℃,高于30℃或低于10℃均不發病。卵孢子形成的適宜溫度為15~20℃,氣溫為15℃時,帶病種子上的卵孢子發芽率高達16%,20℃為l%,25℃時則不發芽。因而7~8月份因多雨、高濕,發病重。東北、華北地區發病較南方長江流域嚴重。
防治方法:1.農業措施:選用抗病力強的品種。實行輪作,因該病的卵孢子司在遺留于土壤中的病殘體上越冬,提倡輪作,以減少初侵染來源。加強田間管理,及時鏟除系統侵染的病苗,減少田間再侵染源。2.種子處理:選用無病的種子,在無法確定種子是否帶菌的情況下,應在播種前進行種子消毒,播種前用新高脂膜拌種,可保溫、保濕、吸脹,提高種子發芽率,使幼苗健壯。驅避地下蟲害,隔離病毒感染。也可與種衣劑混用。3.藥劑防治:在發病初期噴藥防治,使用農藥時必須選擇針對性強的藥劑配合新高脂膜一起噴施,控制農藥揮發飄逸,防小雨水沖刷,降低每畝用藥量減半,提高防治效果多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