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害癥狀:果穗染病從果穗尖端向下侵染,果穗籽粒呈煤污狀,籽粒表面籽粒間長有黑色霉層,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。病粒呈干腐狀,用手捻動籽粒即成粉狀。苞葉染病現不整形紋枯斑,有的斑深褐色,一般不形成黑色霉層,病菌從苞葉伸至果穗內部,為害籽粒和穗軸。葉片染病初生水浸狀淺綠色至黃色小斑點,散生,后擴展為圓形至卵圓形輪紋斑。病斑中部淺褐色,邊緣褐色,外圍生黃綠色暈圈5大小5~15×3~5(mm)。有時形成長條狀線形斑,病斑表面也生黑色霉層。葉鞘染病時初生褐色斑點,后擴大為不規則形大斑,也具同心輪紋,表面產生黑色霉層。圓斑病穗腐病侵染自交系478時,果穗尖端黑腐的長度為5.3~9.3cm,占果穗長的2/5~3/5,果穗基部則不被侵染。
傳播途徑:玉米圓斑病傳播途徑與大小斑病相似。由于穗部發病重,病菌可在果穗上潛伏越冬。翌年帶菌種子的傳病作用很大,有些染病的種子不能發芽而腐爛在土壤中,引起幼苗發病或枯死。此外遺落在田間或秸稈垛上殘留的病株殘體,也可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。條件適宜時,越冬病菌孢子傳播到玉米植株上,經1~2天潛育萌發侵入。病斑上又產生分生孢子,借風雨傳播,引起葉斑或穗腐,進行多次再侵染。
形態特征:分生孢子梗暗褐色,頂端色淺,單生或2~6根叢生,正直或有膝狀彎曲,兩端鈍圓,基部細胞膨大,有隔膜3~5個,大小64.4~99×7.3~9.9(um)。分生孢子深橄欖色,長橢圓形,中央寬,兩端漸窄,孢壁較厚,頂細胞和基細胞鈍圓形,多數正直,臍點小,不明顯,具隔膜4~10個,多為5~7個,大小33~105×12~17(um)。該菌有小種分化。
治愈措施: 1、加強檢疫首先選用無病田留種同時玉米收獲后徹底處理病殘體,減少來年侵染源。2、選用抗病品種播前用新高脂膜加種衣劑拌種來驅避地下病蟲,隔離病毒感染,不影響萌發吸脹功能,加強呼吸強度,提高種子發芽率。 3、增施有機肥也可噴施新高脂膜增強肥效同時注意排灌排澇,降低田間溫度,提高植株抗病能力。4.孕穗期適當噴施壯穗靈以強化農作物生理機能,提高授粉、灌漿質量,增加千粒重。 5.玉米吐絲盛期,即50%-80%果穗已吐絲時向果穗上噴灑針對性藥劑加新高脂膜進行防治,隔7-10天1次,連續防治2次即可。(清風)